一、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体裁的作品,选自其散文集《野草》。文章通过梦境的形式,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风格;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象征意义;
难点:把握文章独特的艺术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由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鲁迅的信息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师补充介绍《野草》这部作品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并简要概述本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2. 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好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个人见解。
(三)深入探究
1.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交流探讨:
- 文章开头部分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 中间部分描述了哪些场景?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结尾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全班交流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四)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好故事”是什么样子的。
2. 推荐阅读其他相关主题的文章或书籍,拓宽视野。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即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精神品质。同时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段落;
2. 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
3.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今天学到的东西以及感悟。
以上就是《25 好的故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可以为您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