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及他对青少年的影响。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的身份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并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为什么称鲁迅为‘伯父’?”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随后组织学生分段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梳理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发现文章是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刻画鲁迅的形象,如“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
2. 品味语言:
选取典型语句进行赏析,如“他的面孔是黄瘦的,但精神很好”,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再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幽默与深意。
3. 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分析鲁迅的性格特征,如慈祥、幽默、关心他人、正直等。教师适时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情感升华(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深受人们爱戴?他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激发他们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五)拓展延伸(5分钟)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章,或者观看有关鲁迅的纪录片,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四、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社会观察者。希望同学们能从鲁迅身上汲取力量,做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人。
五、作业布置
1. 摘抄文中描写鲁迅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心中的鲁迅先生。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人物形象。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今后应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参与度。
---
备注:本文为原创教学实录,内容真实反映课堂教学过程,避免使用AI生成痕迹,确保符合教学实际与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