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的“一定发生”、“不可能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可能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增强学生对随机现象的理性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基本的可能性描述。
-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用语言进行合理表达。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摸球盒(装有不同颜色的小球)、硬币、图片卡片等。
- 学具:每组学生一套摸球实验材料、记录表、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太阳从东边升起”、“明天会下雨吗?”、“今天考试能及格吗?”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是否一定会发生、不可能发生或有可能发生。
提问:
- 这些事情中哪些是肯定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是有可能发生的?
通过讨论,引出课题:“可能性”。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认识“一定”、“可能”、“不可能”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逐步讲解三个关键词的含义:
- 一定发生: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必然发生的。
- 不可能发生:比如“人会飞”,这是不可能的。
- 可能发生:比如“明天会下雨”,这是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2)小组合作实验
每组学生分发一个摸球盒(内含红球和蓝球),进行摸球实验。要求学生在每次摸球后记录颜色,并尝试判断“摸到红球”是“一定”、“可能”还是“不可能”。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判断题练习
给出多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判断事件的可能性类型。
例如:
- 明天会下雨。(可能)
- 小明是男生。(一定)
- 今天晚上能看到月亮。(可能)
(2)游戏互动
设计“猜猜看”小游戏,教师说出一个事件,学生举手判断属于哪一种可能性。
4. 拓展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举例说明,并尝试用“可能”这个词造句。
教师可以结合天气预报、比赛结果等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区别,并强调在生活中要理性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
6. 布置作业(2分钟)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同时观察生活中的事件,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看到的“一定发生”、“不可能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例。
五、板书设计:
```
可能性
┌───────────────┐
│ 一定发生 │
│ 可能发生 │
│ 不可能发生 │
└───────────────┘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较好地理解“可能性”的概念。但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仍需加强,今后可多设计语言表达类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