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得驴】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才子,名叫诸葛恪。他年少聪慧,机敏过人,深受孙权器重。然而,他的性格也颇为自负,常因言辞锋利而惹人非议。在一次朝中宴会上,便发生了一件让他名声大噪的趣事——“诸葛恪得驴”。
那日,孙权设宴款待群臣,气氛融洽。席间,一位大臣牵来一头驴,面带笑意地对孙权说:“此驴甚是神骏,若能为其题字,必显其非凡。”孙权听后,便命诸葛恪为驴题字。
诸葛恪略一沉思,提笔写下:“诸葛子瑜之驴”五个字。众人皆惊,原来“子瑜”正是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的字。此举不仅巧妙地将驴与自己父亲联系在一起,还暗含讽刺之意:这头驴竟成了诸葛家的象征,岂不荒唐?
孙权闻言,哈哈大笑,觉得诸葛恪机智幽默,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对他更加欣赏。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议论,有人赞其才思敏捷,也有人笑其狂妄自大。
后来,“诸葛恪得驴”成为一则典故,用来形容人机智应对、巧舌如簧,或是在尴尬场合中反败为胜的智慧。它不仅展现了诸葛恪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那种以文会友、以智取胜的文化氛围。
然而,诸葛恪虽有才,却也因骄横跋扈最终招致祸端。他在后来的政局中屡次触怒权臣,最终被陷害而死。正所谓“才高八斗,命途多舛”,诸葛恪的一生,既是才子的传奇,也是悲剧的缩影。
“诸葛恪得驴”的故事,虽看似轻松有趣,却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聪明固然重要,但若缺乏谦逊与谨慎,终难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