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者雨果对英法联军侵华行为的态度和立场;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
- 理解作者对侵略战争的谴责态度。
- 分析文章中讽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雨果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文明的赞美,也有对侵略的愤怒)。
-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 文本材料(课文原文及注释)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背景资料、字词积累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圆明园遗址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提问:“你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吗?你认为它为什么会被毁?”引导学生思考侵略战争的危害。
2. 背景介绍(10分钟)
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巴特勒上尉写信邀请雨果发表意见的起因。
3. 初读课文(1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明”、“野蛮”、“强盗”等关键词。
4. 整体感知(10分钟)
提问:“雨果在这封信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1. 精读分析(20分钟)
分段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对侵略者的谴责。重点分析以下
- 对“文明”的讽刺:“两个强盗”“两个胜利者”
- 对“野蛮”的肯定:“他们把圆明园洗劫一空,然后放火焚烧”
- 对“正义”的呼唤:“这是文明对野蛮的某种嘲讽”
2. 语言品味(15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反语、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例如:
- “我谨以法国人的名义祝贺您”——讽刺语气
- “这个奇迹已经荡然无存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3. 情感体验(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你会怎么想?你怎么看待雨果的观点?”
4. 拓展延伸(10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历史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历史的沉重与反思的意义。
第三课时
1. 写作训练(20分钟)
题目:“假如你是雨果,你会怎样写这封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情感。
2.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态度与写作技巧,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3. 作业布置(5分钟)
- 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 收集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互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内容,也增强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同时,在情感教育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正义与和平的追求。
七、板书设计:
```
一、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主题:谴责侵略,捍卫文明
三、语言特色:讽刺、对比、反语
四、情感态度:热爱祖国,反对暴力
```
八、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