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四课为“古代诗歌四首”,该课选取了四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是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
一、课文原文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故乡的深情厚意。
-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提问:“你最喜欢哪一首古诗?为什么?”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示范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3. 分组讨论:每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观沧海》:
- 分析曹操登高望远、胸怀天下的豪情。
- 引导学生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想象之美。
2. 《次北固山下》:
-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意味。
3. 《钱塘湖春行》:
- 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写景手法。
4. 《天净沙·秋思》:
- 感受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
- 讨论“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鼓励学生尝试模仿古诗风格创作短诗。
2. 展示其他古代诗歌片段,拓宽学生视野。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总结四首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四首古诗。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最喜欢的诗及其原因。
五、板书设计
```
古代诗歌四首
1. 观沧海 —— 曹操:壮阔景象,豪情满怀
2. 次北固山下 —— 王湾:思乡情怀,时间流转
3.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春色盎然,景色宜人
4.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孤寂凄凉,思乡情浓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结语:
“古代诗歌四首”不仅是语文课堂上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与智慧,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