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PPT课件)】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了解其图像特征,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简单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反比例关系密切相关。例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工作量与人数的关系等。这些现象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规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会减小,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反比例关系”。
三、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定义:
如果两个变量 $ x $ 和 $ y $ 满足关系式:
$$
y = \frac{k}{x}
$$
其中 $ k $ 是不等于 0 的常数,那么称 $ y $ 是 $ x $ 的反比例函数。
四、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反比例函数的标准形式为:
$$
y = \frac{k}{x} \quad (k \neq 0)
$$
- $ x $ 是自变量,且 $ x \neq 0 $
- $ k $ 是常数,称为比例系数
- $ y $ 是因变量
五、反比例函数的特征
1. 定义域:$ x \neq 0 $,即 $ x $ 不能为 0。
2. 值域:$ y \neq 0 $。
3. 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当 $ k > 0 $)或第二、第四象限(当 $ k < 0 $)。
4. 单调性:在每个象限内,随着 $ x $ 的增大,$ y $ 的值逐渐减小(当 $ k > 0 $);反之,当 $ k < 0 $ 时,随着 $ x $ 的增大,$ y $ 的值逐渐增大。
六、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实例
例1:
已知某汽车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行驶,那么行驶时间 $ t $(小时)与路程 $ s $(千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
由公式 $ s = vt $ 得到 $ t = \frac{s}{v} $,若速度 $ v $ 固定为 60 km/h,则:
$$
t = \frac{s}{60}
$$
这是一个反比例函数,其中 $ t $ 与 $ s $ 成反比。
例2:
某工程队计划用 12 天完成一项工程,如果增加工人数量,所需天数将减少。假设每人每天的工作效率相同,那么工作天数 $ d $ 与人数 $ n $ 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
设总工作量为 $ W $,则有 $ W = n \cdot d $,所以:
$$
d = \frac{W}{n}
$$
这同样是一个反比例函数,其中 $ d $ 与 $ n $ 成反比。
七、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
| 特征 | 正比例函数 | 反比例函数 |
|--------------|----------------------|------------------------|
| 表达式 | $ y = kx $ | $ y = \frac{k}{x} $|
| 图像 | 过原点的直线 | 双曲线 |
| 定义域 | 全体实数 | $ x \neq 0 $ |
| 增减性 | 当 $ k > 0 $,随 $ x $ 增大而增大 | 当 $ k > 0 $,随 $ x $ 增大而减小 |
八、课堂练习
1. 下列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 $ y = 5x $
- $ y = \frac{7}{x} $
- $ y = 2x + 1 $
- $ y = \frac{x}{3} $
2. 已知函数 $ y = \frac{m-1}{x} $ 是反比例函数,求 $ m $ 的取值范围。
九、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表达形式及其图像特征,并通过实例加深了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其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十、课后作业
1. 教材第 35 页习题 1、2、3 题;
2. 自主查阅资料,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反比例现象。
附录:板书设计
```
反比例函数
1. 定义:y = k/x (k ≠ 0)
2. 图像:双曲线
3. 特征:
- x ≠ 0
- y ≠ 0
- 分象限讨论
4. 应用实例
5. 与正比例函数对比
```
---
如需进一步扩展内容,可加入图像绘制、函数性质探究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