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一词多义】《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内容真挚恳切,情感深沉,历来被视为忠臣报国的典范。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不同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一词多义”。本文将围绕《出师表》中的几个典型词语,探讨其多义现象,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
一、“益”字的多义性
在《出师表》中,“益”字出现多次,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益”意为“更加、更加有益”。而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中,“益”则表示“好处、利益”。
此外,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益”又引申为“成效、成果”。由此可见,“益”在不同语境中可表示“更加”、“好处”、“成效”等不同含义。
二、“行”字的多重意义
“行”在古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含义丰富。在《出师表》中,“行”出现了几次,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里的“行”意为“执行、履行”。而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中,“行”则指“行动、行为”。
此外,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行”还可理解为“职责、义务”。因此,“行”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示“执行、行动、职责”等多种含义。
三、“志”字的多义用法
“志”在《出师表》中也有多种解释。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志”指“志向、志愿”;而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中,“志”则表示“志趣、抱负”。
此外,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中,“志”也可以理解为“心愿、愿望”。可见,“志”在不同语境中有“志向、志趣、心愿”等不同含义。
四、总结
通过对《出师表》中“益”、“行”、“志”等字的分析可以看出,古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这既是汉语的特色,也是阅读古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这些词语的多义性,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意思,还能提升对古文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学习《出师表》时,我们应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词语的不同含义,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这篇千古名文的深刻内涵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