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炎的成语古诗】“炎”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火势旺盛、炎热或热情。在古代文学中,“炎”字不仅出现在诗词中,也常与“火”“热”等意象结合,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对“关于炎的成语及古诗”的总结。
一、关于“炎”的成语
成语 | 含义 | 出处/用法 |
炎黄子孙 | 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 源自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
炎凉世态 | 形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 多用于描写社会现实 |
炎炎烈日 | 形容阳光强烈、天气酷热 | 常用于描写夏日景象 |
炎火燎原 | 比喻事态迅速发展,难以控制 | 多用于形容战争或动乱 |
炎德炽盛 | 形容气势旺盛、力量强大 | 多用于赞美人物或国家 |
二、关于“炎”的古诗
诗句 | 出处 | 作者 | 释义 |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 《水浒传》 | 施耐庵 | 描写夏日酷热,庄稼受损的情景 |
“炎风烁石,赤日焚空。” | 《文选·张衡·南都赋》 | 张衡 | 描述酷热难耐的环境 |
“炎气蒸腾,万物昭苏。” | 《楚辞·九歌·东君》 | 屈原 | 表达自然界的生机与炎热 |
“炎炎其华,灼灼其光。” | 《诗经·小雅·庭燎》 | 无名氏 | 赞美花的鲜艳与光芒 |
“炎天暑月,草木焦枯。” | 《全唐诗》 | 杜甫 | 描写夏季酷热对自然的影响 |
三、总结
“炎”字在汉语中不仅代表物理上的热,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从成语到古诗,“炎”常常被用来表达热烈的情感、严峻的环境或强大的气势。无论是“炎黄子孙”这一民族认同的象征,还是“炎炎烈日”这样的自然描写,都体现了古人对“炎”这一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情感寄托。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与古诗,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炎”字的多重含义,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