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出处是哪里】“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在国家或组织面临重大危机时,有人被委以重任、挺身而出。它不仅体现了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蕴含着一种历史使命感。
那么,“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的出处到底在哪里呢?下面将通过加表格的形式,为大家详细解析。
一、
“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一说法,并非出自某一部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完整句子,而是对《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的简化和引用。
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原文为: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段话表达了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承担起辅佐刘禅、北伐曹魏的重任,尤其是在国家处于危急时刻,仍然忠心耿耿、不辱使命的精神。
因此,“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对原句“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简化说法,常用于现代语境中,强调在关键时刻接受重要任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出处对比表
原文句子 | 出处 | 作者 | 简要解释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出师表》 | 诸葛亮 | 表达在国家危难时接受重任的忠诚与担当 |
“奉命于危难之间” | 现代引用 | 多用于文学、演讲等 | 对原文的简化表达,强调在危急时刻承担责任 |
三、结语
“奉命于危难之间”虽然不是出自某部经典文献的完整句子,但其核心思想源自《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深情表白。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精神的赞颂,也激励着当代人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关键时刻能够“奉命于危难之间”,都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