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赵憙传翻译注释】赵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以忠直、清廉、仁爱著称。《后汉书》中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和道德方面的卓越表现。以下是对《后汉书·赵憙传》的翻译与注释,并结合其历史背景进行总结。
一、原文节选(部分)
>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父为县吏,死于官。憙年十五,便能养母。常诵《孝经》,不离左右。乡里称之。
> ……
> 建武初,为郎中,迁怀令。时岁饥,民多流亡。憙下车,务劝农桑,赈恤贫弱。民皆安之。
> ……
> 永平元年,迁太尉,封冠军侯。憙性廉慎,不营产业,家无余财。每上疏言事,未尝有所私。
二、翻译与注释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地的人。 | “字”是古代人的表字,用于尊称或别称;“南阳宛”即今河南南阳一带。 |
少有节操。父为县吏,死于官。 | 他从小就有气节和操守。父亲担任县里的小吏,死于任上。 | “节操”指人的品德和志向;“县吏”是地方小官。 |
噬年十五,便能养母。 | 十五岁时,就能赡养母亲。 | 表现出早熟和责任感。 |
常诵《孝经》,不离左右。 | 经常诵读《孝经》,从不离开身边。 | 说明他重视儒家经典,尤其是孝道思想。 |
乡里称之。 | 乡里人都称赞他。 | 反映了他良好的社会声誉。 |
建武初,为郎中,迁怀令。 | 建武初年,被任命为郎中,后调任怀县县令。 | “建武”是东汉光武帝年号,“郎中”是朝廷官员,“怀令”是地方官职。 |
时岁饥,民多流亡。 | 当时年景不好,百姓大多逃荒。 | 表明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 |
愊下车,务劝农桑,赈恤贫弱。 | 到任后,努力鼓励农耕和蚕桑,赈济贫困和弱者。 | 体现他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的治政理念。 |
民皆安之。 | 百姓都感到安定。 | 说明他的治理有效,赢得民心。 |
永平元年,迁太尉,封冠军侯。 | 永平元年,升任太尉,被封为冠军侯。 | “太尉”是三公之一,地位极高;“冠军侯”是爵位,象征功勋。 |
愊性廉慎,不营产业,家无余财。 | 赵憙性格廉洁谨慎,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 说明他清正廉洁,不贪图富贵。 |
每上疏言事,未尝有所私。 | 每次上奏章谈论政事,从未为自己谋私利。 | 表现其公正无私的政治品格。 |
三、总结
赵憙是东汉时期一位典型的儒臣,他的事迹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自幼孝顺,成年后勤政爱民,官至三公仍保持清廉本色,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信任。
通过《后汉书·赵憙传》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理想官员的形象:不仅要有才能,更要有德行;不仅要关注国家大事,更要心系百姓疾苦。他的行为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也为后世树立了清官典范。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赵憙,字伯阳,东汉官员 |
生平 | 幼年丧父,孝顺母亲;仕途清廉,为民请命 |
官职 | 郎中、怀令、太尉、冠军侯 |
性格 | 廉洁谨慎,不营产业,不谋私利 |
政绩 | 劝农赈灾,安抚百姓,政绩显著 |
历史评价 | 被誉为清官典范,受人敬仰 |
通过以上翻译与注释,我们对《后汉书·赵憙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这位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与治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