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老骥伏枥来自于哪里】“舍生取义,老骥伏枥”这句话看似是由两个成语组合而成,但其实它们分别出自不同的经典文献。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出处和含义,下面将从来源、释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在论述人生价值时提出的重要观点,强调为了正义或道义可以牺牲生命;而“老骥伏枥”则出自曹操的《龟虽寿》,用来比喻人虽年老,仍怀有壮志豪情。
虽然这两句话常被连用,但实际上它们各自独立,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思想境界。前者体现儒家的道德理想,后者则展现魏晋时期的豪迈精神。
二、表格对比
成语 | 出处 | 作者 | 原文句子 | 含义解释 | 使用场景 |
舍生取义 | 《孟子·告子上》 | 孟子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在生命与道义之间选择道义,强调道德高于生命 | 弘扬正义、赞扬英勇牺牲精神 |
老骥伏枥 | 《龟虽寿》 | 曹操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老马虽老,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 | 表达不服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
三、结语
“舍生取义”与“老骥伏枥”虽出自不同典籍,但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格理想和人生追求的重视。前者强调道德操守,后者突出奋斗精神,两者结合,展现出一种既重道义又不失斗志的人生观。
在现代语境中,这两个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可用于激励人们坚守信念、不畏艰难、永葆进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