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发布的司法解释,旨在明确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量刑标准及具体适用情形。该解释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细化,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寻衅滋事罪作为我国刑法中的一项常见罪名,涉及的行为种类多样,包括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由于行为表现形式复杂,不同地区的司法机关在认定和处罚上存在差异,因此出台此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解释明确了“情节恶劣”“情节严重”等关键词的认定标准,并结合行为次数、后果、社会影响等因素综合判断。同时,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的行为也作出特别规定,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与公正性。
二、核心要点对比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发布单位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
发布时间 | 2013年7月15日 |
文件名称 | 《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立法目的 | 明确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与量刑标准,统一司法实践 |
适用范围 | 各类寻衅滋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殴打、辱骂、强拿硬要等 |
行为类型 | 1. 随意殴打他人 2. 追逐、拦截、辱骂他人 3. 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 4.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
情节认定标准 | 根据行为次数、后果、社会影响等综合判断“情节恶劣”或“情节严重” |
特殊主体 | 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给予适当考虑 |
与其他法律关系 | 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其他条款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处罚 |
司法适用 | 提高司法透明度,增强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
三、结语
《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规范司法实践、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寻衅滋事行为的细化界定,既维护了社会秩序,也防止了法律适用的随意性。在实际办案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案情,准确把握法律精神,做到公正、合理、合法地处理相关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