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赵憙传翻译注释后汉书赵憙传翻译注释解析】《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其中《赵憙传》是其中一篇人物传记,讲述了东汉名臣赵憙的生平事迹。赵憙以忠诚、正直、仁爱著称,其为人处世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对《赵憙传》进行简要翻译、注释与解析,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总结。
一、原文节选与翻译
原文:
>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年十五,父为县吏,坐法死。憙年十五,为父报仇,杀其仇人,亡命于外。后遇赦,还乡里。太守邓奉召为功曹,憙辞不就。曰:“吾父之死,非罪也。”遂隐居教授,不仕。
翻译: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县人。他年少时就有气节和操守。十五岁时,他的父亲担任县吏,因犯法被处死。赵憙当时年仅十五岁,便为父报仇,杀了仇人,之后逃亡在外。后来遇到大赦,才回到家乡。太守邓奉召他担任功曹一职,赵憙推辞不接受,说:“我父亲的死,并不是因为犯罪。”于是隐居乡里,从事教学,不再出仕。
二、注释与解析
项目 | 内容 |
赵憙 | 东汉时期著名官员,以忠孝、仁义著称。 |
字伯阳 | 古代人常用“字”来表示德行或志向,赵憙字“伯阳”,寓意光明正大。 |
少有节操 | 年轻时就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操守。 |
父为县吏,坐法死 | 父亲因触犯法律而被处死,但赵憙认为父亲并非有罪。 |
为父报仇 | 赵憙在父亲死后,主动为父报仇,体现孝道。 |
亡命于外 | 为躲避追捕而逃亡。 |
遇赦还乡 | 遇到朝廷大赦,得以返回故乡。 |
太守邓奉召为功曹 | 太守邓奉邀请他担任功曹,是地方官府中的重要职位。 |
辞不就 | 赵憙拒绝了这个职位,表明他不愿做官。 |
吾父之死,非罪也 | 赵憙认为父亲并未犯罪,因此不认同当时的判决。 |
隐居教授 | 不愿出仕,选择隐居并传授知识。 |
三、总结分析
赵憙的一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与“义”的核心价值。他在父亲蒙冤而死的情况下,选择了复仇,这在古代社会被视为一种“孝”的表现。然而,他也深知自己行为可能带来后果,因此选择逃亡,避免连累家人。后来,他拒绝出仕,显示出他对权力的淡泊和对道德原则的坚持。
赵憙的行为反映了东汉时期士人阶层的价值观,即重视个人操守、忠于家庭、追求正义,而不轻易依附权贵。这种精神在后世被广泛推崇,成为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典范。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 |
性格特点 | 忠孝、正直、仁爱、重节操 |
主要事迹 | 为父报仇、逃亡、隐居讲学 |
政治态度 | 拒绝出仕,注重道德而非权力 |
历史评价 | 东汉名臣,士人楷模 |
思想内涵 | 儒家伦理观念的体现,强调孝义与操守 |
通过以上翻译、注释与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后汉书·赵憙传》所传达的思想与价值观,也能从中看到东汉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