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心病狂是什么意思】“丧心病狂”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行为极其恶劣、毫无理智和道德底线,甚至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做出极端不道德或违法的事情的人。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丧心病狂 |
拼音 | sàng xīn bìng kuáng |
出处 | 出自《明史·刘𬘩传》:“其人丧心病狂,不顾廉耻。” |
含义 | 形容人丧失了良心和理智,行为极度疯狂、无道德底线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达对某人行为的强烈谴责 |
近义词 | 荒谬绝伦、丧尽天良、不可理喻 |
反义词 | 仁至义尽、心地善良、理智清醒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批评犯罪行为 | “他为了钱财竟杀害无辜,真是丧心病狂!” |
描述极端行为 | “这种行为简直丧心病狂,让人无法接受。” |
评价社会现象 | “某些商家为了牟利不惜造假,真是丧心病狂。” |
三、词语来源与演变
“丧心病狂”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原意是形容一个人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和理性,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常用的贬义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它不仅用于描述个人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社会现象或政策的不合理性。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不要随意滥用:由于该词语气较强,使用时要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
2. 避免口语化:虽然可以用于口语,但更适用于书面表达。
3. 注意语境搭配:应与“行为”、“做法”等词搭配使用,避免语法错误。
五、总结
“丧心病狂”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道德和理智的范畴。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冲突。通过了解其含义、出处及用法,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语,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