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为圭臬是什么意思】“奉为圭臬”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种观点、理论或标准极为推崇和遵循。下面我们将从含义、来源、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
“奉为圭臬”出自古代文献,原意是指将圭和臬作为测量工具,象征着权威和标准。后引申为把某种原则、理论、观点等当作行动的依据或遵从的标准。该成语多用于正式场合,强调对某事物的高度认同与尊重。
在使用时,“奉为圭臬”通常带有褒义色彩,表示对某一思想、理论或行为规范的高度重视。它常见于学术、政治、文化等领域,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或指导原则。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奉为圭臬 |
拼音 | fèng wéi guī niè |
出处 | 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后引申为“奉为圭臬”。 |
含义 | 把某种观点、理论或标准当作权威或准则来遵循。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对某事物的高度认可和尊崇。 |
近义词 | 视为圭臬、奉若神明、尊为典范 |
反义词 | 置之不理、不屑一顾、漠不关心 |
例句 | 他始终坚持这一理论,将其奉为圭臬。 |
使用领域 | 学术、政治、文化、教育等正式场合 |
三、使用建议
在写作中使用“奉为圭臬”时,应注意语境的正式性和对象的权威性。不宜随意用于日常口语,以免显得过于生硬或不合时宜。同时,可结合具体情境,如“学术界将其奉为圭臬”、“政策制定者视其为圭臬”等,使表达更加准确和自然。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奉为圭臬”的含义及其使用方式,帮助我们在实际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