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撰写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旨在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为一篇经典古文,它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常作为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重点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师说》的思想内涵与语言特点,以下提供一套同步测试题目及参考答案,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复习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为名词,老师)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表示被动)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指普通的人)
答案:A
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答案:C
3.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A. 那些教小孩读书的老师,只是教他们识字和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人
B. 教小孩的老师只负责教他们写文章,不是我所说的讲授学问的人
C. 那些老师只是教孩子认字,不能真正教授知识
D. 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念书,不能帮助他们理解深意
答案:A
4. 下列对《师说》主旨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B. 批判当时社会轻视从师的学习风气
C. 论述学习应以道为本
D. 提倡不分贵贱、年龄的从师学习
答案:B
5. “圣人无常师”中的“常”意思是:
A. 经常
B. 普通
C. 固定的
D. 常规
答案:C
二、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参考答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参考答案: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相近,但地位低的人向他学习就感到羞耻,官职高的人却去奉承他。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请简要分析《师说》中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意思是圣人并不固定地跟随某一位老师学习,而是善于向他人请教。这一观点强调了学习应不受身份、地位限制,只要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唯师是从”的局限,提倡开放、灵活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本文通过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做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作者通过对“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态度上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固步自封现象的批评。他认为古代圣人能够不断学习、虚心求教,而如今的人却反而不如古人,这种对比反映出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教育、学习精神的呼吁。
四、作文题(20分)
题目:
请结合《师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从师”与“学习”的理解。
要求:
- 字数不少于600字
- 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 结合自身实际或历史事例进行论述
参考思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从师的意义与价值
2. 学习不应局限于形式,而应注重实质
3. 不同时代对“师”的理解变化
4. 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师”的认识与体会
总结:
《师说》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议论文。通过本次测试,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韩愈的观点,认识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