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饥号寒”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因饥饿和寒冷而发出的痛苦呼喊。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物质上的匮乏,也反映了人们在艰难生活中的无助与挣扎。
从字面来看,“啼”指的是哭声,“饥”是饥饿,“号”是大声呼喊,“寒”则是寒冷。结合起来,便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极度饥饿和寒冷中痛苦呻吟的情景。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尤其是战乱、灾荒或贫困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极为艰难。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啼饥号寒”常被用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例如,在一些诗词或历史记载中,作者会通过描述百姓的苦难,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和统治者的无能。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当时人民的悲惨处境。
此外,“啼饥号寒”也可以引申为一种精神上的痛苦和煎熬。即使在现代,虽然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有些人依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内心的空虚与不安,这种“精神上的啼饥号寒”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总的来说,“啼饥号寒”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同时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