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注释】《史记·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记载了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项羽的生平事迹。作为一部历史文学作品,《项羽本纪》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还因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广为流传。
一、原文节选
太史公曰:
“吾闻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项王非有尺寸之功,徒以匹夫之勇,起于陇亩之中,遂王天下,号为霸王,岂不悲哉!”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闻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于大泽乡,天下响应。项梁与籍遂起兵于吴中。项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项羽乃引兵西,渡河,救赵。……项羽遂破秦军于巨鹿之下,诸侯皆属焉。
……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笑曰:“吾宁斗智,不斗力!”项羽怒,设伏兵于广武山,欲袭汉王。汉王使人说项羽曰:“愿与君王言,无战。”项羽不应。汉王曰:“吾闻君王为人,轻信而好谋,今若不决,恐失天下。”项羽遂不战。
……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
二、注释解析
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句话出自《晏子春秋》,司马迁引用在此,意在表达对项羽虽勇却缺乏远见的惋惜。项羽虽有勇略,但终究因刚愎自用、不听良策而失败。
2.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羽少年时期学习书法和剑术都不成功,说明他并非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更倾向于追求实战能力,这也为其后来的军事才能埋下伏笔。
3. “学万人敌”
项羽认为学书只能识字,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唯有学兵法,才能统率千军万马,体现了他的志向与抱负。
4. “项梁乃教籍兵法”
项梁是项羽的叔父,也是当时反秦的重要人物。他看出项羽的潜力,便开始教授他兵法,使项羽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5. “破秦军于巨鹿之下”
巨鹿之战是项羽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他在诸侯中的威望,也标志着他成为反秦势力的核心人物。
6. “自刎而死”
项羽最后在垓下被刘邦围困,四面楚歌,最终在乌江边自刎。这一结局令人唏嘘,也象征着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
三、总结
《史记·项羽本纪》不仅是对项羽个人命运的记录,更是对秦末社会动荡、英雄崛起与衰落的深刻描绘。司马迁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项羽从一个普通青年到一代霸王的历程,同时也揭示了他性格中的优缺点。他的勇猛、自负、重情义,构成了一个立体而复杂的英雄形象。
通过这篇文字,我们不仅能了解项羽的生平事迹,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