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赏析】《书愤》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沉郁悲壮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个人抱负未酬的愤懑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面对时代动荡时的复杂心境。
“书愤”二字,直指诗的主题——书写内心的愤懑与不平。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屡遭贬谪、仕途坎坷。因此,“愤”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不满,更是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奸臣误国的痛恨。
诗中开篇便以“早岁那知世事艰”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年轻时对现实世界的天真与无知,而随着岁月的增长,才逐渐认识到世事的艰难与复杂。这种从理想到现实的巨大落差,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苦。接着,“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则展现了他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然而,现实却并不如他所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通过具体的战争场景描写,既是对昔日征战生活的回忆,也是对当前边疆战事无果的感慨。这两句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
后两联则转入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无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以“塞上长城”自比,表达自己曾立志为国效力、守卫边疆的雄心,但如今却只能对着镜子看到满头白发,壮志难酬,令人唏嘘。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是对诸葛亮的追慕与感叹,借古讽今,暗含对当时朝政腐败、主将无能的批评。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有豪迈激昂的气势,又不乏沉郁悲凉的基调。它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
《书愤》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那个时代无数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在今天看来,它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