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教案1】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西塞山怀古》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刘禹锡的生平。
- 掌握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句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和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增强对祖国山河和历史文化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诗歌中“人世几回伤往事”的深刻含义。
- 分析诗中自然景物描写与历史反思之间的关系。
- 难点:
- 领会诗人通过对西塞山的描写,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 理解“故垒萧萧芦荻秋”一句所营造的苍凉氛围及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如西塞山实景图)、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塞山’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塞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
播放一段关于西塞山的简短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西塞山怀古》,注意节奏与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提问:你从诗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是喜悦还是哀愁?
3. 精读赏析(20分钟)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句的历史背景:西晋灭吴之战,王濬率军攻占金陵(今南京),吴国灭亡。
强调“王气黯然收”表现了昔日繁华的消逝。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解释“铁锁”指吴国的防御工事,“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
表现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无情。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伤往事”?“山形依旧”说明了什么?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点明诗人身处太平盛世,但依然怀念过去,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芦荻秋”营造出萧瑟、冷清的意境,强化了怀古之情。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怀古”之情?为什么?
- 如果你是刘禹锡,面对这样的景色,你会有怎样的感想?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
《西塞山怀古》通过描绘西塞山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6.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并默写《西塞山怀古》。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山形依旧枕寒流”的理解。
- 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差异。
五、板书设计:
```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历史背景:西晋灭吴
情感基调:怀古、感慨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反衬
主题思想:历史兴衰、人事无常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积极,能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今后可加强历史背景与文学作品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