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原文附翻译商君者卫】原文: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用。会痤病,魏王问曰:“公叔病甚,其可托国乎?”对曰:“公孙鞅年少有才,可任以国政。”王曰:“鞅虽贤,然非吾所亲,不可用。”公叔曰:“王不若试用之,试而不用,无损于国。”王从之。鞅既仕魏,不得志,去而之秦。
翻译:
商君,是卫国的一个庶出的公子,名叫鞅,姓公孙。他年轻时喜欢研究法家的刑名之术,曾侍奉魏国的丞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有才能,但还没有来得及提拔重用。恰逢公叔痤生病,魏王问他:“公叔病得很重,可以托付国家大事吗?”公叔回答说:“公孙鞅年纪轻轻却很有才华,可以让他管理国家大事。”魏王说:“鞅虽然有才能,但不是我亲近的人,不能重用。”公叔说:“大王不如先试试他,如果不行再不用,也不会损害国家。”魏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公孙鞅在魏国任职,却不得志,于是离开魏国,前往秦国。
内容解析与延伸: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是司马迁对商鞅生平的记载之一。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商鞅早年的经历和他在魏国的遭遇。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在魏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选择投奔秦国,开启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段旅程。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以“法治”为核心,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和国家权力的集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庶孽公子”,说明商鞅并非正统继承人,而是庶出之子,这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意味着他地位低下、前途渺茫。然而,正是这种出身的卑微,反而激发了他奋发图强的决心,最终成为一代改革家。
结语:
从一个被忽视的庶子到改变历史的改革家,商鞅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对“命运由自己掌握”的深刻诠释。他的经历提醒我们,才华与机遇并存时,才能真正改变命运。而他的变法思想,则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