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1】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毫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认识毫米,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 难点:理解毫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够准确地进行毫米单位的读数和记录。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带有毫米刻度)、实物物品(如铅笔、橡皮、书本等)、练习纸。
- 学生准备:每人一把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米、分米、厘米。
教师接着问:“如果我要量一支很短的铅笔,用厘米来表示会不会太粗略了?有没有更精确的单位呢?”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认识毫米
教师展示直尺,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
提问:“你们发现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什么吗?”
学生观察后回答:“有更小的刻度线。”
教师讲解:“这些更小的刻度就是‘毫米’,1厘米等于10毫米。”
(2)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身边的物品,比如课本厚度、铅笔长度等,要求用毫米作单位记录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3)对比体验
教师出示两根长度相近的铅笔,分别用厘米和毫米测量,让学生感受毫米的精确性。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判断题
① 1厘米=10毫米(√)
② 5厘米=50毫米(√)
③ 1米=100毫米(×)
(2)填空题
① 3厘米=( )毫米
② 70毫米=( )厘米
③ 10毫米=( )厘米
(3)实际测量
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手指宽度、文具盒的厚度等,并用毫米作单位记录下来。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毫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毫米进行测量。
5. 布置作业(2分钟)
- 完成练习册第18页的相关练习题。
- 观察家中的一些小物件,用直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单位为毫米)。
五、板书设计:
```
毫米的认识
1厘米 = 10毫米
测量工具:直尺
实际应用:更精确的测量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直观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毫米刻度的读数仍存在困难,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
备注: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与体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