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筑城》原文及译文】一、原文:
齐王欲筑城,召群臣而问曰:“吾欲筑城,以御敌寇。然国力有限,百姓疲敝,何以为之?”
大臣曰:“陛下圣明,筑城固国,实为良策。然当先修内政,使民富足,方可兴工。”
齐王曰:“然则寡人当如何?”
大臣曰:“宜先劝农桑,减赋税,息兵戈,待国富民强,再图城池。”
齐王曰:“善。”遂罢筑城之事,专务农耕,修德政。
数年之后,国势日隆,民安物阜。邻国闻之,皆不敢犯。齐王乃叹曰:“昔者欲急功近利,今知治本之道,方能长治久安。”
二、译文:
齐王想要修建城墙,于是召集众大臣商议说:“我想修建城墙,用来抵御外敌。但国家财力有限,百姓已经疲惫,该怎么办呢?”
大臣们说:“陛下英明,修筑城墙巩固国家,确实是好办法。但应该先治理内政,让百姓富裕起来,才能开始大兴土木。”
齐王问:“那我该怎么做呢?”
大臣们回答:“应当鼓励农桑,减轻赋税,停止战争,等到国家富强、百姓安居后,再考虑建城的事情。”
齐王说:“很好。”于是停止了建城的计划,专心发展农业,施行仁政。
几年之后,国家日益强盛,百姓生活安定,物资充足。周围的国家听说后,都不敢来侵犯。齐王感叹道:“以前我急于求成,现在才明白治理的根本在于根本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安定。”
三、赏析与启示:
《齐王筑城》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齐王在面对国家建设问题时,听取贤臣建议,放弃急功近利的做法,转而注重民生和内政,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治国如筑城,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应关注长远发展。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依赖于军事力量,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稳定。齐王的转变,体现了从“急”到“稳”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组织管理,都应该遵循“厚积薄发”的原则,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才能迎来真正的成功与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