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天问》原文及译文】《天问》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一千五百余字。它以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社会以及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与质疑。《天问》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之一,也是研究先秦哲学、神话、历史的重要文献。
一、《天问》原文(节选)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正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守?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播,若华何光?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谁知吾之忠言?
二、《天问》译文(节选)
问:在远古的开始,是谁把天地的道理传授给人类?
天地尚未形成的时候,又怎么去考察它的存在?
黑暗与光明交织在一起,谁能辨别清楚?
天地之间只有模糊的景象,又如何认识它呢?
光明与黑暗交替,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
阴阳结合,它们的本源和变化又是怎样的?
天体分为九层,是谁来测量和规划的?
这伟大的工程,是谁最初创造的?
天的支柱在哪里连接?天的极限又在哪里?
八根擎天柱放在哪里,东南方向由谁守护?
九重天的边界在哪里,又归于何处?
角落里有多少空间,谁又能知道它的数量?
天空的尽头在哪里?十二个方位是如何划分的?
太阳无法到达的地方,烛龙又用什么来照亮?
羲和还没有驱赶太阳,若华又为何发出光芒?
我让凤凰飞翔,日夜不停。
狂风聚集在一起,云霞随风而来。
众多的景象忽聚忽散,五彩斑斓地上下飞舞。
我命令天门的守卫打开大门,靠在天门边等待。
时间渐渐过去,我心中充满惆怅,久久不愿离去。
世间混浊不清,微小的东西被看重,重大的却被忽视。
高贵的乐器被抛弃,普通的陶罐却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奸佞之人得势,贤能的人却默默无闻。
唉!沉默不语,谁会理解我的忠诚之言?
三、《天问》的思想内涵
《天问》并非单纯的诗歌,而是一部带有强烈哲思的作品。屈原通过对天地、宇宙、历史、人事的追问,表达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质问上天,也质问人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孤独感。
诗中充满了神话色彩,如“羲和”、“烛龙”、“帝阍”等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解释。同时,他也借古讽今,借天问之名,表达对楚国政治腐败、忠臣被贬的愤懑情绪。
四、结语
《天问》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倾诉,更是对人类命运、宇宙奥秘的深刻探索。今天读《天问》,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好奇,也能体会到一位爱国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