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作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 掌握文中描写地坛的景物及象征意义,体会其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对生命、命运、人生价值的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情感共鸣与个性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坚韧与美好,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地坛在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生命、命运的态度。
领会文章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升华,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导入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地坛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地坛的环境与氛围。提问:“你心中的‘地坛’是什么样子?它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联想。
2. 介绍作者与背景:
- 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因病双腿瘫痪,后从事文学创作。
- 《我与地坛》是其代表作之一,写于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表达了他对生命、命运的深刻思考。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与句子。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与地坛的关系。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赏析
1. 分段精读与分析:
- 分段讲解,重点分析地坛在不同阶段对作者的影响。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语句,分析其象征意义(如:地坛是作者心灵的避难所、精神的寄托)。
2. 语言赏析:
- 选取典型语句进行品读,如“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等。
- 讨论这些语句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3. 人物形象分析:
- 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心理变化,从绝望到希望,从迷茫到坚定。
- 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理解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情感升华
1. 主题探讨:
- 小组讨论:你认为“我与地坛”中,“我”与“地坛”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地坛”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
2. 写作训练:
- 布置写作任务:“我的精神栖息地”,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出一个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并描述它对自己的影响。
3. 总结提升:
-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地坛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的象征。
- 鼓励学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寻找属于自己的“地坛”。
四、板书设计:
```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一、作者简介:史铁生
二、地坛的象征意义:
1. 心灵的避难所
2. 灵魂的归宿
3. 生命的见证者
三、情感主线:
1. 失落与痛苦
2. 思考与觉悟
3. 坚强与希望
四、主题升华:
人与命运、生命与精神的对话
```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我与地坛”的理解与感受。
2.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并做简要批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在困境中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增强文本的感染力与现实意义。今后可在课堂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