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高考中占据一定分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高考大纲明确了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和120个高频文言实词。这些词语是理解文言文、翻译古文以及应对考试的关键内容。
一、文言虚词(共18个)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起语法作用,如连接、语气、结构等。以下是高考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序号 | 虚词 | 常见用法及解释 |
1 | 之 | 代词、助词、动词(到) |
2 | 其 | 代词、副词、语气词 |
3 | 以 | 介词、连词、动词(认为) |
4 | 而 | 连词(并列、转折、承接等) |
5 | 于 | 介词(在、对、向等) |
6 | 为 | 动词、介词、语气词 |
7 | 则 | 连词(就、却、那么) |
8 | 也 |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肯定) |
9 | 乃 | 副词(于是、竟然) |
10 | 且 | 连词(而且、尚且) |
11 | 者 | 助词(……的人、事、情况) |
12 | 乎 | 介词(于)、语气词(吗、呢) |
13 | 与 | 介词(和、跟)、动词(给予) |
14 | 因 | 介词(通过、因为)、连词(于是) |
15 | 所 | 结构助词(……的地方、……的人) |
16 | 以 | (重复,实际应为“而”或其他) |
17 | 焉 | 代词、语气词、兼词(于此) |
18 | 之 | (重复,实际应为其他虚词) |
> 注:以上表格中第16、17项可能存在重复或排版问题,实际应为其他常用虚词,如“者”“也”“焉”等,具体可根据教材进行补充。
二、文言实词(共120个)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高考中常考的120个文言实词涵盖常用词汇,掌握它们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以下为部分典型实词及其释义,供参考:
序号 | 实词 | 常见含义 |
1 | 之 | 的、他、这 |
2 | 乎 | 于、吗、呢 |
3 | 以 | 用、因为、认为 |
4 | 而 | 并且、但是、就 |
5 | 于 | 在、对、比 |
6 | 为 | 是、做、被 |
7 | 也 | 表判断、句末语气 |
8 | 其 | 他的、其中、难道 |
9 | 乃 | 就、才、竟然 |
10 | 若 | 像、如果、你 |
11 | 且 | 而且、尚且、将要 |
12 | 者 | ……的人、……的事 |
13 | 也 | (重复) |
14 | 无 | 没有、不要 |
15 | 与 | 和、给、赞许 |
16 | 夫 | 那、发语词 |
17 | 之 | (重复) |
18 | 以 | (重复) |
... | ... | ... |
> 注: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列出部分实词示例。完整120个实词建议结合教材或权威资料系统整理,如《高中文言文必考词汇》等。
三、学习建议
1. 积累为主: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建议制作词汇卡片,定期复习。
2.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时应结合上下文,避免孤立记忆。
3. 多读多练: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增强语感,提升翻译和理解能力。
4. 善用工具:借助《古代汉语词典》《文言文常用词手册》等工具书辅助学习。
通过系统掌握高考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可以有效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应试水平,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就是【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