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氏杀毒】“巴氏杀毒”这一说法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误用,实际上正确的术语应为“巴氏杀菌”。这是食品工业中一种常见的灭菌技术,广泛应用于牛奶、果汁、啤酒等液体食品的处理过程中。以下是关于巴氏杀菌的详细说明。
一、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是由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于19世纪发明的一种热处理技术,旨在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杀死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同时尽量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与高温灭菌不同,巴氏杀菌并不完全消灭所有微生物,而是将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数量降低到安全水平。
该方法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低温长时间(LTLT)和高温短时间(HTST)。前者适用于小规模生产,后者则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巴氏杀菌不仅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也延长了其保质期,是现代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巴氏杀菌对比表格
| 项目 |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 | 高温灭菌(Sterilization) |
| 温度范围 | 60℃~85℃ | 121℃以上 |
| 杀菌效果 | 杀死致病菌,保留部分有益菌 | 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
| 时间长度 | 较长(如30分钟~1小时) | 短(如15~30秒) |
| 营养保留 | 较好 | 较差 |
| 适用产品 | 牛奶、果汁、啤酒等液态食品 | 罐头食品、奶粉、某些饮料 |
| 保质期 | 较短(需冷藏) | 较长(常温保存) |
| 原理 | 利用热量抑制或杀死有害微生物 | 通过高温彻底消灭所有微生物 |
三、常见误区
1. “巴氏杀毒”不是标准术语
正确术语应为“巴氏杀菌”,“杀毒”一般用于描述对病毒的灭活,而巴氏杀菌主要针对细菌和部分真菌。
2. 巴氏杀菌不等于完全灭菌
它并不能杀死所有微生物,尤其是耐热性强的芽孢,因此巴氏杀菌食品仍需冷藏保存。
3. 并非所有液体食品都适合巴氏杀菌
某些高酸性或高糖分的食品可能需要其他灭菌方式。
四、应用领域
- 乳制品:如鲜奶、酸奶、奶酪
- 饮料行业:果汁、葡萄酒、啤酒
- 食品加工:蛋液、调味品、某些罐头产品
五、结语
巴氏杀菌是一项经过长期验证的食品安全技术,它在保障食品卫生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留了食品的天然特性。虽然“巴氏杀毒”这一说法存在误解,但了解巴氏杀菌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看待日常饮食中的食品处理方式。
以上就是【什么是巴氏杀毒】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