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为圭臬的意思是什么奉为圭臬的出处】“奉为圭臬”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种观点、原则或标准极为推崇和遵循。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与来源,以下将从意思和出处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奉为圭臬的意思
“奉为圭臬”中的“圭臬”原指古代测量土地的工具,后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或准则。因此,“奉为圭臬”意思是把某人或某事当作最权威、最值得遵循的标准或原则。
常见用法:
- 他提出的理论被学术界奉为圭臬。
- 这个规则一直被公司奉为圭臬。
近义词:
- 视为典范
- 拘泥成规
- 奉为经典
反义词:
- 不以为然
- 置若罔闻
- 反其道而行之
二、奉为圭臬的出处
“奉为圭臬”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其出处多见于《尚书》等经典著作中,但具体语境略有不同。
出处 | 内容 | 解释 |
《尚书·大禹谟》 | “皋陶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慎厥身,修思永。’” | 虽未直接出现“奉为圭臬”,但“圭臬”一词在古文中常作为衡量标准的象征,后世引申为“奉为圭臬”。 |
《说文解字》 | “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 “圭”是古代礼器,象征权力与规范;“臬”则为测日影的标竿,合称“圭臬”,比喻标准、准则。 |
后世文献 | 如《明史·儒林传》:“其学以程朱为圭臬。” | 明代学者将程朱理学视为学术研究的最高标准,首次明确使用“奉为圭臬”的表达方式。 |
三、总结
“奉为圭臬”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成语,不仅表达了对某种思想或制度的高度认可,还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标准”与“规范”的重视。通过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奉为圭臬 |
含义 | 把某物当作权威标准或原则来遵守 |
出处 | 《尚书》、《说文解字》、明代文献等 |
用法 | 多用于学术、制度、思想等领域 |
近义词 | 视为典范、奉为经典 |
反义词 | 不以为然、置若罔闻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场景或与其他成语的对比,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