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分多少个州】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从公元25年到220年,共延续了195年。在这一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理逐渐加强,行政区划也有所调整。其中,“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域单位,在东汉时期具有重要地位。
东汉时期的“州”制度是在西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与西汉相比,东汉的州数有所变化。由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发展,东汉政府对地方的管辖更加细化,州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一、东汉州的数量
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时期全国共分为十三个州。这些州是当时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管理的主要行政单位,每个州下辖若干郡、国、县等更小的行政区域。
二、东汉十三州名称及大致范围
| 州名 | 大致范围(今地名) |
| 冀州 | 河北、河南北部、山西南部 |
| 青州 | 山东半岛 |
| 徐州 | 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
| 兖州 | 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 |
| 荆州 | 湖北、湖南、重庆东部 |
| 扬州 | 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 |
| 豫州 | 河南中南部 |
| 雍州 | 陕西、甘肃东部 |
| 凉州 | 甘肃西部、宁夏、青海东部 |
| 并州 | 山西、河北西北部 |
| 益州 | 四川、云南、贵州北部 |
| 交州 | 广西、广东、越南北部 |
| 朔州 | 辽宁、吉林、黑龙江南部 |
> 注:以上为大致范围,因历史变迁,具体边界可能有所差异。
三、东汉州制的意义
东汉时期的州制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州作为一级行政单位,其设立有助于统一政令、调配资源、稳定边疆,是当时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此外,州的设置也为后世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例如,三国时期的州制基本沿袭东汉,而隋唐以后的“道”“路”等行政单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汉州制的影响。
总结:
东汉时期全国共分为十三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荆州、扬州、豫州、雍州、凉州、并州、益州、交州和朔州。这些州的划分反映了当时的地理格局和政治需求,对后世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