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亦免冠徒跣”这句话出自《史记·刺客列传》,用来形容一种非常庄重或严肃的情境。其中,“跣”字是关键,它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跣”字的本义是指赤脚,即不穿鞋的状态。在古文中,“跣”常被用来表达一种谦卑、虔诚或者紧急的情况。例如,在某些祭祀仪式中,参与者需要跣足以示对神灵的敬畏;又如,在战乱或危急时刻,人们可能因匆忙而忘记穿鞋,跣足前行。
接下来,我们来看“亦免冠徒跣”的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臣愿得谒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臣乃今从矣!”使者曰:“诺。”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翻译
我愿意去拜见他,现在太子认为我来得太晚了,请允许我告辞吧!我现在就要出发了!”使者回答说:“好的。”于是启程。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和帽子前来送行。到了易水边,完成祭祀路神的仪式后,准备上路。高渐离弹奏筑乐器,荆轲和着曲调唱歌,唱的是悲凉的变徵音调,众人都流下了眼泪。荆轲再次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接着唱出激昂的羽声,众人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于是荆轲登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重重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在这段文字中,“亦免冠徒跣”描述了一种极为紧张且充满悲壮情感的场景,展现了荆轲赴死前的无畏与决绝。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司马迁成功塑造了一个忠勇的形象,也让这段历史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总结来说,“跣”在“亦免冠徒跣”中表示赤脚,象征着一种内心的虔诚或外在的紧迫感。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语言艺术的精妙运用,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