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怎么计算】在企业会计处理中,递延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在涉及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时。递延所得税的计算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因此理解其计算方法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一、递延所得税的基本概念
递延所得税是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未来税务影响。这种差异可以分为暂时性差异(temporary differences)和永久性差异(permanent differences)。其中,暂时性差异是导致递延所得税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们会在未来期间转回,从而产生应纳税或可抵扣的税务影响。
二、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步骤
1. 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账面价值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上记录的价值;计税基础是指税法规定该资产或负债在税务上的价值。
2. 计算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 = 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3. 判断差异性质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 未来需缴税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 未来可抵税
4. 确定适用税率
通常采用现行税率,但若预计未来税率变化,应使用预期税率。
5. 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适用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适用税率
6. 调整递延所得税账户
根据计算结果,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在利润表中反映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三、递延所得税计算示例
| 项目 | 账面价值 | 计税基础 | 暂时性差异 | 差异类型 | 税率 | 递延所得税 |
| 固定资产 | 100万元 | 80万元 | +20万元 | 应纳税 | 25% | +5万元 |
| 预提费用 | 30万元 | 0万元 | +30万元 | 可抵扣 | 25% | -7.5万元 |
| 应收账款 | 50万元 | 50万元 | 0 | 无差异 | - | 0 |
| 存货跌价准备 | 20万元 | 0万元 | +20万元 | 可抵扣 | 25% | -5万元 |
四、注意事项
-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需结合企业实际业务情况,不同行业可能有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
- 若企业有多个资产或负债,需分别计算各自的递延所得税,并汇总。
-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还需考虑集团内部交易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和表格,可以清晰地了解递延所得税的计算逻辑和实际应用。掌握这一知识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的准确性,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