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勒这个称呼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贝勒”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常与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贵族称谓相关。它并非中国中原王朝的常见官职或爵位,而是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制度体系。那么,“贝勒”这个称呼究竟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总结
“贝勒”是满语和蒙古语中的一个贵族称谓,意为“王子”或“贵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但真正成为制度化的称号是在清朝时期。在清朝,贝勒是皇室成员或贵族的重要爵位之一,地位高于“公”,低于“郡王”。
在清代以前,虽然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已有类似称谓,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制度。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贝勒”作为正式的官职或爵位名称,是从清朝开始广泛使用的。
二、表格对比
| 时期 | 是否有“贝勒”称呼 | 说明 |
| 辽代 | 否 | 辽代以契丹为主,无明确“贝勒”称谓 |
| 金代 | 否 | 金代虽与女真有关,但未使用“贝勒” |
| 元代 | 否 | 元代采用蒙古制度,但“贝勒”非正式称谓 |
| 明代 | 否 | 明朝对北方民族采取羁縻政策,未沿用“贝勒” |
| 清代 | 是 | “贝勒”成为皇室及贵族的重要爵位 |
| 民国以后 | 否 | 随着封建制度废除,“贝勒”逐渐消失 |
三、延伸说明
“贝勒”一词源于满语“beile”,意为“兄弟”或“王子”。在清初,皇太极称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宗室成员进行封爵,贝勒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等级。清朝初期,贝勒分为“多罗贝勒”和“固山贝勒”,前者为亲王之子,后者为旗主。
此外,在蒙古地区,“贝勒”也用于称呼地方贵族或部落首领,但其地位和权力范围与清朝的贝勒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贝勒”作为一个正式的贵族称谓,最早出现在清朝,并在该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在此之前,虽然北方民族有类似的尊贵称号,但并未以“贝勒”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