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泽而渔”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种短视、过度开发资源的行为。在成语词典中,“涸泽而渔”的字面意思是“把水池中的水抽干了去捕鱼”,比喻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后果,甚至破坏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从字面上看,“涸”是干涸的意思,“泽”指的是水塘或湖泊,“渔”则是捕鱼。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极端的做法:将水全部排干,以便一次性捕获所有的鱼,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水干之后,鱼也无法生存,最终导致资源枯竭。
在实际应用中,“涸泽而渔”常用来批评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比如在经济活动中,某些企业为了短期盈利,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如滥伐森林、过度捕捞、污染环境等,这些行为都可被视为“涸泽而渔”的现代体现。
成语词典中对“涸泽而渔”的解释通常会强调其负面意义,提醒人们要注重长远规划和生态保护。这一成语不仅具有警示作用,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此外,“涸泽而渔”还常常与另一个成语“竭泽而渔”混淆。虽然两者意思相近,但“涸泽而渔”更强调的是“水干”后的捕鱼方式,而“竭泽而渔”则更侧重于“排干水源”的过程。不过,在现代汉语使用中,这两个成语有时会被混用,但在正式场合或学术研究中,仍需注意区分。
总的来说,“涸泽而渔”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心,避免因一时之利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