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原文译文全文】“一毛不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小气,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一、原文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这样一段话:
> “郑人买履,其人弗能以手取之,曰:‘吾宁信度,无自信也。’”
但这段文字并非“一毛不拔”的直接出处。实际上,“一毛不拔”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一毛不拔。”后世多用于描述吝啬之人。
不过,关于“一毛不拔”的典故,最常见的是与“杨朱”有关。《孟子·尽心上》中提到:“杨朱曰:‘天下之言,不归于利,则归于义。’”而“一毛不拔”则被引申为对个人利益极端保护的态度。
二、译文
“一毛不拔”字面意思是“连一根毛都不肯拔”,比喻一个人极度吝啬,不愿付出任何代价,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古代,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的人。例如,有人为了省钱,连一点小钱都不愿花;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哪怕牺牲别人也不愿意。
三、出处与演变
虽然“一毛不拔”并非出自某一部具体的经典文献,但它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其中,杨朱主张“贵己”,强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思想后来被引申为“一毛不拔”的形象化表达。
此外,在民间故事和寓言中,“一毛不拔”也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比如,有人为了节省几块钱,宁愿走很远的路去买东西;或者为了不花钱,拒绝帮助别人。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一毛不拔”依然广泛使用,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愿意投资、不愿意付出、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例如:
- 他一毛不拔,连请同事喝杯咖啡都不愿意。
- 这个老板一毛不拔,员工工资都拖欠很久了。
这些用法都带有明显的贬义,表达了对吝啬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五、总结
“一毛不拔”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度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与信任。过度的吝啬不仅会失去朋友,也可能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避免“一毛不拔”的态度,学会适度分享与付出,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