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课件】一、课程基本信息
- 学科:语文
- 年级:小学六年级 / 初中一年级
- 课文出处: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2. 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节奏和韵律。
3. 学习通过意象理解诗意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所表达的高洁情操。
- 感受诗中“寒雨连江夜入吴”的意境。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 如何将古诗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图片:江南水乡、雨中的楼阁、古代送别场景等。
- 提问引导:“你们有没有经历过送别?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之情的。”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学生听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 解释重点字词:
- 芙蓉楼: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
- 辛渐:诗人的好友,即将离开。
- 寒雨:寒冷的雨,营造孤寂氛围。
-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灵。
- 玉壶:玉制的壶,象征高洁。
3. 品读赏析(15分钟)
- 分组讨论:
- “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 “洛阳亲友如相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一片冰心在玉壶”有什么深意?
- 教师引导总结:
- 诗人通过“寒雨”、“孤舟”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清、孤寂的送别氛围。
-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异地,但内心依然保持高洁、坚定的情操。
4. 拓展延伸(8分钟)
- 对比阅读:出示另一首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比较两者的异同。
- 小组合作: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5. 总结升华(2分钟)
- 回顾诗歌内容与情感。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面对离别与挑战?
-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板书设计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意象:寒雨、孤山、玉壶
情感:孤寂、坚定、高洁
手法:借景抒情
```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 用自己的话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冰心玉壶”。
3. 选择一首送别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使用)
本节课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增强对古诗的理解力。同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推荐
- 《唐诗三百首》(儿童版)
- 古诗动画视频(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相关资源)
-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片段(适合课后拓展)
八、附录:古诗朗读音频(可选)
(建议教师准备轻柔的背景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等,营造诗意氛围。)
结语:
《芙蓉楼送辛渐》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表达高洁志向的佳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