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课程代码:012345
授课对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
学时安排:总学时 48 学时,每周 3 学时
授课教师:XXX
授课时间:2025年春季学期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货币与银行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理解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及其货币政策工具,了解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和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及演变过程;
2. 掌握银行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3. 熟悉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机制;
4. 培养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 周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式 | 教学重点 |
|------|----------|----------|----------|
| 第1周 | 货币银行学概述 | 讲授 | 课程介绍、学习目标、研究方法 |
| 第2周 |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 讲授+讨论 | 货币的产生、形态演变、货币制度 |
| 第3周 | 货币的职能与形式 | 讲授 |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 |
| 第4周 | 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讲授 | 银行的历史演进、现代银行体系 |
| 第5周 | 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管理 | 讲授 | 存款、贷款、中间业务、风险管理 |
| 第6周 |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结构 | 讲授 | 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制定 |
| 第7周 | 货币政策工具与操作 | 讲授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 |
| 第8周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讲授 | 利率、信贷、资产价格等传导路径 |
| 第9周 | 金融市场的结构与功能 | 讲授 |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 |
| 第10周 |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 讲授 | 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 |
| 第11周 | 金融风险与监管 | 讲授 | 金融风险类型、巴塞尔协议、宏观审慎监管 |
| 第12周 | 金融危机与应对 | 讨论 | 典型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如2008年金融危机) |
| 第13周 | 金融科技对银行的影响 | 讲授 | 数字货币、区块链、智能合约等 |
| 第14周 | 货币银行学前沿问题 | 讨论 | 当前热点问题探讨(如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 |
| 第15周 | 总结与复习 | 复习 | 课程重点回顾、答疑 |
| 第16周 | 期末考试 | 考试 | 综合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讲授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解,结合实际案例增强理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金融事件或银行运作实例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升思辨能力;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随堂测验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5. 课外拓展:推荐相关书籍、论文、新闻报道供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
2. 期中考试(20%):考查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50%):综合考察学生对全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与资料
- 《货币银行学》(第5版),作者:弗雷德里克·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货币银行学教程》(第2版),作者:黄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国际金融》(第3版),作者: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
- 相关学术期刊:《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
- 网络资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世界银行报告、美联储公告等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程将不断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金融动态,培养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使用,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