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萧萧梧叶送寒声”这一句诗出自宋代著名诗人叶绍翁所作的《夜书所见》。这句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夜的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
原句解析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字词释义:
- 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 寒声:指秋天的风声,带有凉意。
- 江上秋风:江边的秋风。
- 客情:旅居他乡的情感。
- 挑促织:挑逗蟋蟀(古代的一种游戏)。
- 篱落:篱笆。
诗句含义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夜晚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外漂泊的孤独感。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尤其引人注目,它不仅刻画了秋风拂过梧桐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响,还传递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这种声音仿佛将寒冷带到了耳边,让人感受到季节更替带来的凉意。
接下来的“江上秋风动客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乡之情。“动”字用得十分巧妙,既表现了秋风触动人心的力量,又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被勾起的情感波动。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朋友,心中涌起了淡淡的忧愁。
第三句提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则转向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尽管身处异乡,但诗人依然留意到周围孩童们嬉戏玩耍的情景,这或许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吧——即使远离故乡,生活中仍然充满了温暖的小片段。
最后一句“夜深篱落一灯明”,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温馨的画面:深夜里,在一片寂静之中,一盏昏黄的灯光透过篱笆照耀出来,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亮色与生机。这盏灯不仅仅是一处光源,更是希望与温情的象征。
出处背景
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擅长写田园风光和个人感悟。《夜书所见》正是这样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形式,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
翻译示例
为了便于理解,《夜书所见》也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
落叶飘零,秋风瑟瑟,带来阵阵寒意;
江水悠悠,秋风萧瑟,触动了游子的心绪。
我知道孩子们正在玩捉蛐蛐的游戏,
深夜里,篱笆旁的一盏小灯依旧明亮。
总结
“萧萧梧叶送寒声”一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与热爱。无论是从审美角度还是哲学意义上来看,这句诗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