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一意孤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不顾他人意见或客观情况的变化。这个成语带有贬义,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听劝告、盲目坚持自己错误决定的人。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意孤行 |
| 拼音 | yī yì gū xíng |
| 出处 | 出自《汉书·霍光传》:“一意孤行,不从众议。” |
| 含义 | 固执己见,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独自行动。 |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 近义词 | 执迷不悟、固执己见、我行我素 |
| 反义词 | 虚心听取、从善如流、集思广益 |
二、使用场景与例子
| 场景 | 举例说明 |
| 工作场合 | 领导一意孤行,拒绝采纳团队建议,最终导致项目失败。 |
| 家庭关系 | 父亲一意孤行,坚持让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引发家庭矛盾。 |
| 政治决策 | 某领导人一意孤行,无视国际形势变化,导致外交危机。 |
三、成语的使用注意事项
1. 语气偏贬义:在正式或书面语中使用时,需注意语气是否恰当。
2. 适用对象:多用于批评他人行为,不宜随意用于自我评价。
3. 搭配使用:可与“坚持”、“执行”等动词搭配,表达固执的态度。
四、总结
“一意孤行”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强调个体在面对外界建议或现实情况时,仍然坚持己见、不听劝告的行为。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坚持自我可能被视为有主见,但在多数语境下,它更常被用来批评缺乏灵活性和判断力的做法。因此,在日常交流中,应谨慎使用这一成语,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