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典故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典故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4-26 10:03:10

在宋代词坛上,苏轼以其旷达豪放的风格独树一帜,而他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则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内敛的作品。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

“缺月挂疏桐”,起句即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这里的“缺月”并非单纯指月亮残缺,而是暗含了《诗经·小雅·天保》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反向寓意。古人常以满月象征团圆和圆满,而缺月则意味着遗憾与不完整,这恰与词人当时的心境相契合。

“漏断人初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氛围。“漏断”指的是更鼓声停歇,暗示时间已经很晚,四周归于宁静。这一景象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样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下阕“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其中“幽人”一词来源于《易经·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原意是指品德高尚但行事低调的人,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精神内涵。苏轼将自己比作那只孤独飞翔的鸿雁,“缥缈”二字既写出了鸿雁的轻盈姿态,也隐喻了词人漂泊无依的状态。

最后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则是全词点睛之笔。据传,此句取材于南朝梁代沈约《咏孤雁》中的“影落寒塘水,声随暮岭风”。然而,苏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发挥,将孤鸿的形象升华到人格化的高度。它宁可选择寒冷荒凉的沙洲栖息,也不愿屈就于世俗的喧嚣,体现了词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综上所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佳作,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传统典故的巧妙运用,苏轼赋予了这首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