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古诗《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与意境美。
2. 理解诗中“风”的形象,体会诗人借风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知力,提升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掌握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 难点:体会“风”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寄托。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古诗《风》的课件、朗读音频、相关图片或动画素材。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受到风?风是什么样的?它会带来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风的感受。接着出示一幅风吹树叶、吹动窗帘的图片,引出课题《风》。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停顿和情感表达。
- 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
- 分组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风?它们有什么不同?
3. 深入理解(15分钟)
-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解释:风能吹落秋天的叶子,也能催开春天的花朵。表现风的威力与温柔。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释:风经过江面掀起千尺波浪,吹进竹林使万竿竹子倾斜。进一步展现风的强大力量。
- 引导学生体会风的双重性格:既能破坏,也能创造;既有力量,也有柔情。
4. 朗诵指导(10分钟)
- 教师讲解朗诵技巧:重音、停顿、节奏等。
-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 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5. 拓展延伸(5分钟)
-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的古诗?如《春晓》《咏柳》等。
- 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风的感觉。
6.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绘风的不同作用,表达了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活力。
-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心中的“风”,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板书设计:
```
古诗诵读: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自然之力,生命之源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与理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与情感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创造力。
---